徐汇滨江地区曾是近代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基地,聚集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上海水泥厂、白猫集团、上粮六库等大工业厂区,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
作为20世纪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徐汇滨江把握世博、浦江贯通契机,推进地区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活化利用珍贵历史遗存,串联成线打造亚洲最大规模艺术区,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而究竟有多少岁月遗珠重焕光彩?让我们去徐汇滨江一起了解!
第二站:北票煤码头
1929 年,北票煤矿公司投资建设2座浮码头,北票煤码头正式设立。1949 年,码头被上海搬运工会、上海港务局接管经营,解放后,两方对码头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1956 年,码头改造完成,正式成为上海第一座水路联运码头,拥有3个万吨级泊位,有机械化、系列化的高效率煤炭装卸作业线,并且可以完成连接火车和卡车的“水进陆出”运输。
历史渊源
见证上海和北方的情谊。
北票为地名,地处辽宁省西部,拥有 15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1929年,辽宁北票煤矿公司至上海选址黄浦江畔兴建北票煤码头,并且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利用北票码头为北方秦皇岛、天津等地南运煤炭,承担起了北方省份的工业运输任务,见证了与北方的情谊。
见证民族工业的崛起。
年北票煤码头建成初期,实质为日资控制,其与临近日晖港码头的竞争,实际是北票煤矿(日资)与开滦煤矿(英资)在上海煤炭供应市场的竞争。1937年淞沪战争后,码头被日军占用,1945 年抗战胜利后,码头被移交国民政府经济部管辖。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北票码头作为国民政府资产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接管后即移交上海市煤业公司管理和经营。重要的能源命脉重新掌握到人民的手里。
见证新中国能源一盘棋的发展。
北1973 年初,周恩来总理作出《三年改变港口落后面貌”的指示,在全国掀起建港热潮。北票码头3个泊位也于 1973 年、1978和1982年,相继改建成煤炭系列化专用泊位,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九十年代,北票码头不仅保障着上海市部分的电力系统,也承担着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市部分煤炭供应的装卸和中转任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东地区的能源中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行业的飞速发展。
独特风貌
作为水陆联运码头,北票码头以高大的沿江塔吊、煤炭传送带煤漏斗及下方的铁轨及水路运输形成可完整呈现历史及工艺流程的整体风貌。
北票煤码头区域保留岸线长约500米,码头面积约 15000 平方米。煤漏斗曾为煤炭装卸传送台,为红砖砌筑,南北向长约100 米,高10米,由10米高的混凝土立柱支撑,传送台约有30个釦煤漏斗,底部铺设铁轨。
高架步道曾为煤炭码头传送带,由钢材和混凝士建造而成,长达420 米,连接两座塔吊。两座塔吊高 36米,固定于码头边,可利用地面设置轨道移动,可灵活移动到靠泊船只附近,利用传送带将煤炭传送至煤炭漏斗,完成火车与船之问的货物转换。
北票码头的众多保留构筑物,和徐汇滨江其他工业遺产,如铁路南浦站保留铁轨、火车头、上海飞机制造厂老厂房、上海水泥厂筒仓上粮六库等共同构成民族工业“铁煤砂油”全产业、全图景的生动记录,并通过保护性开发持续讲达黄浦江发展的故事。过去煤渣漫天的码头变成了开放的绿地空间:过去装卸煤炭的塔吊变成了浦江边记載历史的人文景观;过去24小时表隆隆响的高架皮带机变成了可观赏江景的高架步道。承载着时代记忆的优秀工业遺存在后工业时代中获得了重生,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为滨江开放空问建设积累了 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载体资源。
遗存新生
借助 2010 年世博会契机,徐汇滨江全面启动地区整体城市更新。开发伊始,委托同济大学开展工业历史遗存普查,针对建、构筑物制定“拆、留、改、迁”分类保护保留措施,将工业记忆的典型代表纳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同时,参照德国汉堡港,英国金丝雀码头等〝棕地”复兴的成功经验,以活化区域历史遗存为核心,打造。人民水岸"为目标,遵循“望得见江、触得到绿、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的设计理念,实现城区形态和公共空间的更新再造。2017 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浦江两岸 45 公里全面贯通开放的部署,进一步加速区域能级提升,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科创绣带”的华丽转变。
煤炭漏斗变身高水平美术馆
区域保留北票码头的“煤漏斗”,由大舍建筑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柳亦春担任设计,以此为原型新建龙美术馆。
美术馆总面积约33000 平方米,展览面积达 16000 平方米,于2014 年3月正式开馆。建筑采用煤漏斗的形状,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使用质地细腻的清水混凝士浇灌出大尺度出挑的拱形空问,形成视觉呼应,营造出理性冷静的工业感和原始感。建成以来,龙美术馆斩获设计界多项大奖,举办了“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等一系列中中外传统艺术和现当代艺术的高规格、高水准艺术展览,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收藏实力的私人美术馆之一。
码头变身亲水平台
原样保留码头15000平方米及沿线系缆桩改建亲水平台,石材1800 平方米用作景观铺装,2台塔吊成为沿江的标志性景观,为滨江开放空间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载体资源。结合保留建构筑物,利用废弃码头,改建为可观景、可休憩的亲水平台,并融合系缆桩、铁轨等历史元素,利用保留枕木改造成坐凳,分级设置防汛墙,打造更亲水、更具温度的公共亲水平合。
传送带变身高架步道
420米左右的煤炭传送带保留、改造高架步道,形成在公共开放空间唯一可登高望远的二层平台,同时结合高架步道下方空间,设置攀岩墙、篮球架等公共活动空间及“水岸汇”服务设施,提供资讯、应急、休憩等便民服务,彰显水岸活力,提升水岸温度。
线路推介 .
扫微信,关注我们
地址:上海市建国中路8号(8号桥)8号楼
电话:021-54654890
信箱:gyly@itripsh.com
版权所有 @ 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 - ZTU设计
备案信息:沪ICP备07024080号
扫微信,关注我们